|
注册福建学前教育网会员,分享更多优质资源,让你轻松玩转幼教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联系站长
x
目标:
1.理解图书内容,知道不能贪心。
2.大胆想象并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愿望。
3.愿意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准备:
图画书《聚宝盆》,投影仪,聚宝盆形状的画纸,画笔。
过程:
一、观看图书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1.引导幼儿看图画书至“多多要东西,只嫌少,不嫌多”,观察人物细节,猜想下面的故事情节。
师:多多有一个什么样的习惯?这样好吗?为什么?
师:多多的表情怎样?高兴吗?他为什么不高兴?
2.引导幼儿观看图画书至“送给多多一个聚宝盆”,引发幼儿想象聚宝盆的神奇作用。
师:老公公的穿着是怎样的?跟我们一样吗?
师:他可能是一个什么人?他来干什么?
师:老公公送给多多一个神奇的聚宝盆。这个聚宝盆到底有什么魔法,你们猜猜看。
3.引导幼儿观看图书至“多多的小房间很快就堆得满满的了”,理解、感受聚宝盆的神奇作用。
师:老公公送给多多聚宝盆的时候对多多怎么说?
师:聚宝盆变出什么来了?多多开心吗?他后来是怎么做的?
4.引导幼儿观看图书至“我一定要爬进去瞧瞧”,再次引导幼儿想象故事情节。
师:聚宝盆这么神奇,多多怎么想的?
师:多多爬到了聚宝盆里,你猜会发生什么事情?
5.引导幼儿观看图画书至最后,理解故事寓意。
师:多多爬进聚宝盆后结果怎么样?这可怎么办?
二、想象表现
1.如果你有个聚宝盆,你想放入什么东西?为什么?
2.微幼儿画出自己最想变的东西。
3.引导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4.将绘画作品装订成图书。
延伸活动:
将自制图书放在阅读区,供幼儿自由阅读、交流。
附故事:
有个小-男孩,名字叫多多。多多要色纸,给他一张,他嫌太少;给他两张,他说不够;给他三张,他还想要更多。多多要气球,给他一个,他嫌太少;给他两个,他说不够;给他三个,他想要更多。多多要东西,只嫌少,不嫌多。
有一天,来了一位老公公,送给多多一个聚宝盆。老公公说:“你喜欢什么东西,就放一个在盆里,一个就可以变成很多很多。只要你不说够了够了,它就越变越多,多得叫你不想再要。”老公公拿了一颗水果糖放在聚宝盆里,水果糖一颗变两颗,两颗变三颗,几百颗,几千颗,越变越多,聚宝盆装不下了。多多对老公公大叫:“够了!够了!"老公公说:“你告诉聚宝盆吧。”多多对聚宝盆大叫:“够了!够了!”聚宝盆就不再变了。多多拿了一只玩具熊放进聚宝盆里。一只变两只,两只变三只,几百只,几千只,玩具熊太多了,从聚宝盆里滚到地板上来了。多多赶紧大叫:“够了!够了!”从此,多多喜欢什么东西,就把它变成很多很多。多多的小房间很快就堆得满满的了。
有一天,多多想,盆子里藏了什么法宝,我一定要爬进去瞧瞧。没想到呀!一个多多变成两个,两个多多变成三个,聚宝盆里的多多越来越多,有的哭,有的笑,有的叫,有的跳……小朋友,这可怎么办呢?谁来喊:“够了!够了!”
通过分析原方案,我们体会到在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时要目标明确,内容恰当,安排合理。
1.目标要明确。“贪多”和“贪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贪多”可能只是幼儿对某一喜欢的东西的想法而已,而“贪心"有可能建立在损害别人利益的基础上,所以教师制定目标时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不清。针对该故事的寓意,我觉得将目标定位于让幼儿“知道不能贪多”更好一些。另外,在活动第一个环节结束部分最好总结一下“贪多”的坏处,以便让幼儿知道为什么不能“贪多”。
2.内容要恰当。故事《聚宝盆》虽然具有趣味性,但终究与幼儿的现实生活有差距。教师不妨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比如某个幼儿很喜欢吃冰淇淋,有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把冰箱里的冰淇淋都吃光,结果肚子很难受。这样的内容既贴近生活,又能让幼儿明白“不能贪多”的道理。
3.安排要合理。既然原方案的目标是让幼儿知道“不能贪心”,那为什么还要安排幼儿绘画自己的愿望(“如果你有个聚宝盆,你想放人什么东西”)呢?其实这样做等于在暗示幼儿“只要把你想要的东西放进去,就可以变出很多很多”。所以在安排活动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活动是否能达成预期目标,还要考虑活动对幼儿的长远影响。
绘本除外在的、能直接呈现给读者的文字、图画、符号等信息外,还蕴藏着道德与情感、想象与思维等多方面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东西。所以,我们应深入解读绘本,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适宜的引导。
1.深入挖掘绘本内涵
我们深入地解读绘本,就会发现多多的这种贪多心理具有普遍性,孩子们往往热衷于收集各种各样喜欢的东西,对于“真正需要的东西”却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该绘本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去体验多多的想法和感受,从而领悟其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有效设计提问
仔细分析原方案,我们发现教师的提问只是让幼儿猜想故事情节、观察绘本中特征鲜明的人物及其表情,而没有引导幼儿去挖掘它们背后蕴藏的教育意义。即原方案中的提问仅仅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知道故事进程,而不能有效地启迪幼儿想象、思维及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如“如果你是多多,你会往聚宝盆里放什么?结果会怎样”“如果让你往里面再放些不喜欢的东西,你会放什么?结果又会怎样”,想必幼儿会有各种精彩的回答。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聚宝盆的作用是什么?你需要它吗?为什么”。可想而知,幼儿肯定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由,而此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让幼儿自己去探寻“贪多”带来的后果,从而自然达成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的双重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