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福建学前教育网

 找回密码
 联系站长
查看: 8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园本教研] 混龄体育区角活动中的教师、幼儿、材料”主题教研活动

[复制链接]

1894

主题

1896

帖子

57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798
学前币
3902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2 23:39: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册福建学前教育网会员,分享更多优质资源,让你轻松玩转幼教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联系站长

x
    一、主题研讨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本着这一精神,我园在以健康为特色办园的基础上开展了混龄体育区角活动,旨在为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充分的活动机会,促进幼儿最大可能地发展。在实施一个阶段以后,系列问题与困惑也随之出现,于是,我们开展了“混龄体育区角活动中的教师、幼儿、材料”主题教研活动。

    二、研讨活动前准备

    1.每位研讨者依主题准备理论与实例材料。

    2.拍摄混龄体育区角活动实录片段。

    三、教研活动实录

    第一版块:实践研讨

    主持人:本学期,我们尝试开展了混龄体育区角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有不同的困惑与感悟、不同的发现与反思。接下来,我们就以“在混龄体育区角活动中的教师、幼儿、材料”为主要方向展开交流与探讨。

    老师A:在混龄体育区角活动中,我负责的是“投掷区”。一开始我本着“让孩子自主探索、自主发展”的活动原则,较多地以观察者的身份参与组织,但几次观摩活动后,老师们认为我的指导不够。我重新调整方式,加大指导力度,可又有老师说我“指导过多,不利于孩子自主发展”,这让我备感困惑。多次实践与学习后,我逐渐明白: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对介入的时机把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指导度”的掌握对促进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关系。教师在活动中的“以观察、了解幼儿为主,较低限度的指导行为和介入行为”是促进幼儿快速成长的关键。也就是说教师要学会看清楚自己所在区域每一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在了解具体情况获取孩子发展信息的同时学习“该出手时就出手”,而非盲目划一的指导。例如:小班幼儿玩投沙包时,对投的姿势、方法掌握不很理想,我适时介入:“你们看老师,我们用这种方法试试看是不是能投得更远,让沙包更听话。”这个时候我用正确方法进行演示,并适度地运用肢体语言与孩子们产生互动,较好地达到活动目标。

    教师B:体育区角活动的评价环节我觉得必不可少。目前幼儿在体育区活动后师生忙于材料的整理与搬运、运动后的盥洗与水分补充等,导致在放松后就匆匆收场。我认为在以上程序完成后应适宜组织评价活动,可以是师生共同评价,也可以是幼儿的自我评价,这样才有利于教师了解孩子的活动与想法,有利于深化活动内容,从而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指导与活动后的评价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促进区角游戏水平的不断提高。

    老师C:体育区角活动通过丰富的活动材料、充足的场地空间、科学的项目设置来促进幼儿动作、思维、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我认为区域材料提供的趣味性、渐进性与有效性是保证幼儿与材料积极互动,促进自身能力发展的前提之一。例如在“协作区”中,开始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用各种鞋盒连接而成的“穿大鞋”,用塑料绳编制成的“双人兜兜球”,利用板凳开展的“双人过桥”等等,孩子们兴趣十足,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在孩子们的合作能力不断加强,动作技能不断发展提高的同时,我及时增添了新的材料:利用PV管开展“玩竹竿”游戏。该游戏材料的提供在合作能力与动作的协调性要求上都对幼儿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孩子们也正是在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失败中积累了新的经验,获取了新的发展。

    教师D:我在体育活动区环境创设与活动材料的投放上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能力以及兴趣的差异,尽量吸引不同特点的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例如:在“投掷区”里,我针对小班幼儿喜欢有趣、假扮性强的游戏特点,设置一些动物头饰作为投掷对象,把自己想象成勇敢的猎人,积极地去战胜猎物。而大班孩子则喜欢新鲜刺激、竞赛性的活动,我就设计“投篮比赛”“看谁的飞盘飞得远”等,既吸引大班幼儿参与活动,获得胜利的喜悦,又培养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另外,我认为活动材料的摆放应蕴含一定的游戏规则,这样,孩子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始终保持一定的秩序,而不至于需要教师过多地参与规则的讲解与秩序的维护。

    教师E:在攀爬区里,我将场地上的大型玩具与彩色梯子进行巧妙组合,搭建了幼儿从未见过、玩过的攀爬组合。刚开始,孩子们虽跃跃欲试,但似乎谁也无法完成“翻越梯子、跳进滑梯”的动作:这时,我在滑梯的过道上放置了一把椅子以降低跳下的难度,孩子们开始有序地尝试,但动作还很生疏,部分幼儿存有畏惧心理,时而用眼神或动作寻求教师的帮助。几次尝试后,孩子心理的恐惧感逐渐消失了,能比较自如、熟练地进行攀爬活动。不久,我撤掉椅子,孩子依旧大胆且有兴致地活动着。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孩子们喜欢新鲜刺激且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他们在挑战的过程中体会成功、获得发展。而这一环境支持正体现了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的“人的视觉过程中有大量的错觉现象存在,教师可利用错觉,设计一些看似难度大,其实并不太难的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有效发展”。在活动中,教师的有效帮助使幼儿克服了心理恐惧,顺利地参与活动。孩子们在几次大胆探索与练习后,动作很快从生疏发展到熟练,并在提高难度后,依旧顺利游戏。可见,孩子的动作在不断的练习中得到发展,在体验成功后逐渐克服了恐惧感。我想:这一环境支持的策略不仅适合我们“攀爬区”,也应该在每二个体育区角中得到合理充分的体现,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获得有效的发展。

    教师F:有一次,在“平衡区”活动中,小班的乐乐由于没有按教师预设的年龄段指示线活动(由于是混龄活动,个别区域设置依据幼儿的年龄段予以分割、提示),不慎从平衡木上滑下,大班的安安看到这一情形后飞快地跑过去,关切地问:“你还好吗?有没有摔疼?”(由于是塑胶地,我观察孩子倒地的身体位置,预测不会有大碍,就静观事态)乐乐伤心地哭着爬起来,而安安一边小声地责怪:“这里是哥哥姐姐玩的,以后你别玩这个!”一边关爱地帮他整理服饰。不巧,乐乐身上的纽扣掉下来了,聪明的安安灵机一动,带着乐乐来到“精细动作区”,拿起针线,开始笨拙地缝纽扣,而乐乐则十分乖巧地接受帮助……这样的情景令我深深感动。因此,在混龄区角活动中,我们不应仅仅关注幼儿动作技能的练习与发展,也应关注孩子在混龄活动中非智力因素的体现和培养,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处,合理评价,使良好的品质与习惯在幼儿间“遍地开花”。

    主持人小结:刚才我们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展开了积极有效的探讨与交流,我想通过思维的碰撞我们是否可以达成共识:(1)应科学合理地投放材料。在材料的投放上,我们应观察、评估幼儿不同的发展状况,为他们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孩子们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2)应合理把握指导的“度”。我们应做到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在活动中,努力成为幼儿的好朋友、好伙伴,与他们平等相待,将原先的“传授者、维持者.调解者”的角色转为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3)应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利与可能。必须建立混龄体育区活动常规,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同时,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成长,在玩中发展。(4)应展开适宜的评价。这点是我们以前忽略的,有效的评价应成为体育区角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能帮助孩子学习合理评价自身与他人,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提取有价值的行为,促进体育区角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版块:“头脑风暴”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将分组对摄录的“体育区角活动片段”展开分析,通过对现象的剖析,提高体育区角活动的质量,真正实现活动中的师幼成长。(实录略)    主持人:正如《纲要》中所提到的“幼儿的经验总是在相互交流、探讨中建立起来的”,我们的教师何尝不是这样,今天通过互动交流、思维碰撞我们达成了一些共识,在今后的体育区角活动中,我们会多一份准备,多一份自信,相信我园的混龄体育区角活动定会大放异彩。(浙江省宁波市红旗幼儿园 蔡艳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联系站长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