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福建学前教育网

 找回密码
 联系站长
查看: 6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班] 大班生成活动:会飞和不会飞

[复制链接]

5954

主题

5957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0200
学前币
12351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8 19:3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册福建学前教育网会员,分享更多优质资源,让你轻松玩转幼教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联系站长

x
活动来源:
在主题活动“我想飞”实施的过程中,孩子们对飞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他们通过自己的收集资料、交流探讨等形式了解了哪些东西是能飞的,哪些东西是不能飞的,为了让这些零碎的东西整合为孩子自己内心的经验,我觉得有必要来把它设计成一个完整的集体活动,让孩子通过活动来有所提升。另外,大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对二次分类可能就会出现困难。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分类后,再按另一特征重新分类,或对已分的两类物品再次分类。
2、提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分析:
这两个目标中蕴涵了数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难点是“如何让幼儿理解包含关系”。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突破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我的活动过程:

准备:
1、绘制12张实物卡片。
2、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小件商品的包装,并贴上价格标签。活动前将商品陈列在一个货架上,并用布盖好。

过程:
1、 会飞和不会飞。
——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会飞的东西,老师这里有许多卡片,要请小朋友看一看是些什么东西,然后把他们分成两个部分。
——教师逐一出示卡片,幼儿指认后进行第一次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会飞的和不会飞的)
——请幼儿为这两个标准设计简单明了的符号标记。
实录:由于幼儿已经有了前一阶段的收集资料以及交流探讨的过程,所以在这个环节中孩子表现出了相当高的一致性,没有什么疑惑。但是,当请孩子们为这两个标准来设计符号标记时孩子们有些困难,他们都会用语言来表达“会飞的和不会飞的”,却不知道怎么用符号来表示。于是,我就多增加了一个环节,让孩子们来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孩子们各抒己见,张健说:“我画一个翅膀表示会飞的,画脚表示不会飞的。”可是马上就有声音反驳了:“会飞的也有脚的。”原来是见多识广的包诚。听听他的意见吧:“我也画翅膀表示会飞的,不会飞的就在翅膀上打个叉。”这个方法得到了大多数孩子的认同。可是,善动脑筋的华锐超小朋友有自己的想法:“我想画一只小鸟表示会飞的,画一只小鸡表示不会飞的。”真好呀,我及时地给予他鼓励和赞赏的掌声,有了他的影响,很多孩子说出了不同的符号,有的说画飞机表示会飞的,画汽车表示不会飞的;有的说画星星表示会飞的,画小草表示不会飞的……各种不同的思维火花进行碰撞并激发出更加强烈的创想之火。
分析: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另外,分类标准的表达不仅仅局限于孩子的操作和语言,我们都知道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成了我们老师现在不断追求的教育效果。所以,通过这样的一个讨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丰富多采的表达方式的体现。

2、天生的和人造的。
——这12张卡片还可以换一种分的办法。怎样分呢?
——教师出示“天生的和人造的”两种标记图“人和机器人”,启发幼儿注意这些物体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人造的,按此标准重新进行分类。
——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集体检验,明确分类的标准。
分析:幼儿对刚才的“会飞的和不会飞的”理解上比较直观形象,但对现在的“天生的和人造的”可能就缺乏一点经验,理解上不是很容易,正因为这样,老师才会出示标记图,让孩子有一个更清晰的思路。更何况,要让孩子从刚刚的一个分类标准转换到另一个完全不同又不甚理解的分类标准上去,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困难,现在有了标记的提示,无疑给孩子降低了难度。

3、超市管理员。
——小朋友学会了分卡片的本领,超市里的叔叔阿姨要请你们帮忙整理商品。
——揭示货架。超市里有哪些商品?每种商品的价格是多少?
——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分类。这些商品一样吗?请把一样的放在一起。
——幼儿进行第一次分类活动,并说明分类标准。(用途)

实录:
孩子们最喜欢动手操作,有的小组的合作能力也非常强,在操作前他们就商量好了分类标准的标记图,并记录了下来,如有的画了一张嘴巴表示吃的东西,画了一只手表示用的东西;有的干脆就画了实物来表示各自不同的意思。他们把标记图贴与柜子的不同层次,并按照标记图来进行分类摆放。操作过程基本上没出现什么问题。但是有的小组却缺乏合作性,如周烨康、贡豪杰等,能力强的只顾着自己操作,不让别人帮忙,能力弱的想去做却被“拒之于门外”,导致无所事事,只能到其他小组“溜达”、“捣乱”。

分析:
合作是一个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合作能力是个体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本身与同伴合作的机会就相当少,所以我们老师就要多创造这种机会让孩子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并提醒孩子一些具体的“如何合作”的方法,逐渐的加强孩子的合作能力。
——再按另一特征给已分的物体进行第二次分类。这些分好的商品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能给他们再分一次吗?
——请两名幼儿操作,并相互交流分类标准。
——全体幼儿检验分类结果,再次明确分类标准。

实录:
由于刚才有了给卡片分类的经验局限,导致孩子只会给这些物品重新指定一个分类标准重新为他们分类。所以,在这个环节中,一度非常地混乱,孩子没有意识在已分好的物品中再去分,而是又混合在了一起。只有两个小组的孩子进行了二次分类:吴子昊一组的孩子马上发现了商品上的价格标签的秘密,他们赶紧把一元的分在了一起,两元、三元、五元依次类推;包诚一组的孩子没有按照价格来分,而是更加细化,把吃的东西里面的喝的饮料类分了出来,可真够仔细的。我请吴子昊一组的孩子来介绍他们的分类标准,也把他们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孩子。并请孩子用语言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分类过程:如价格是一元的吃的东西有哪些?依次类推。接着我让孩子再去操作一遍,这一次孩子的思路清晰了,每个小组都能有序地进行二次分类。

分析: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利用生活中孩子经常接触到的物品,通过自己动手摆弄后,尝试找到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经验归纳。我想,在幼儿阶段,数学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合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来分类不仅理解了二次分类的含义,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自我服务、整理物品的能力,更丰富了孩子的生活经验。

活动后的感受:
在活动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在幼儿学习过程中要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先观察,再尝试找出最好的分类方法,引导能力弱的幼儿在逐个尝试后,得出二次分类的特征。另外,需要更加重视的是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和小组合作型学习的模式,也是需要不断探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联系站长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