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福建学前教育网会员,分享更多优质资源,让你轻松玩转幼教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联系站长
x
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我县重点采取两条途径促进全县教师专业发展。
一、打造具有专业素养的试点园骨干教师群体
1 .深入试点园研究提升经验。 我们确定两所国办园为试点园,坚持每周深入试点园2至3次,按照“以经验为基础、以问题为中介、以实践为核心、以思考贯穿始终”的要求,和园长教师一起经历研究过程,把握教师的优势与困惑,引导教师共同研究、讨论、反思、学习、体验,提升教师观察分析幼儿表现、确立活动目标内容、提供环境材料、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专业技能。
2 .建立试点园互促提高机制。 我们带领第一、第二两所试点园把研究过程作为资源、信息共享的过程,通过两园竞争合作式的研究,互相促进提高。
一是创设两园之间互相观摩研讨的机会。活动前我们都要提出相关问题,大家带着问题去实践,然后由一名教师组织活动,大家观摩,活动后一起研讨,在研讨的基础上找出困惑的问题,教师再分头回去实践,然后再观摩、再研讨。二是为两所园创设主动表现自己的机会。除定期的观摩研讨外,我们还给两园创设宽松、支持的研究氛围,也就是试点园或试点班教师有问题可以随时与幼教科沟通,教师勤实践、勤联系、勤沟通,就能得到更多指导的机会。在宽松的研究氛围中,教师们乐于参与研究,形成了拼搏竞争、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研究氛围。
二、链接能够自我发展的全县幼教共同体
1 .建立全县教研培训网络。 我们建立了“以园为本、自下而上”的教研工作模式。如两个县中心园各负责对9个乡镇的教学教研活动进行培训指导,具体职责有四项:每学期向所负责乡镇各开放一次,每年对所负责乡镇指导一轮,每年为所负责乡镇培养两名骨干教师,每年指导一个乡镇面向辖区内所有园开放一次。同时,对新建中心园的教师以对口为原则承担岗前培训任务。乡镇中心园面向本乡镇内的所有幼儿园进行培训指导。根据乡镇教师一人一班、居住分散等实际情况,要求乡级教研活动每月一次,园级教研活动每两周一次。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实效。通过开展乡镇、园教研达标活动,保证乡镇、园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2 .以试点园为培训基地,面向全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按照教研培训网络的要求,我们把试点园作为乡镇园教师进修、培训的基地,充分发挥试点园的示范引领作用。
(1)组织试点园定期面向全县开放。每学期都组织两所试点园对全县开放两次,一次半日活动,一次教研活动。每次活动不但整体全方位看,而且有重点研讨的内容。如:半日活动的开放,在看半日各环节活动的基础上,再把环境创设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研讨;教研活动也是如此,在看教研活动组织过程的基础上,再研讨本次教研活动采用的体验式、或案例式的教研方法是否有助于解决教师的困惑问题,逐步把《纲要》的先进理念最大限度的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
(2)组织试点园为对口乡镇进行按需培训。每学期初,试点园主动向对口乡镇发放培训需求表,做到按需培训。一方面安排乡镇教师到试点园培训。如乡镇教师都想学怎样利用农村资源开展游戏活动,试点园就组织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游戏活动请乡镇教师观摩学习。另一方面组织试点园教师深入乡镇对口指导。根据乡镇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深入到乡镇中心园讲解区域活动设置、材料投放的原则和方法,生成主体性、常规性、区域背景式等各类墙饰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并为教师进行现场示范和调整;组织室内外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的示范活动等。通过这一形式,使《纲要》的新理念以实践形态快速传播到广大农村教师中去。
(3)组织试点园面向全县进行随机培训和推广。主要是把幼儿教育新理念、新的研究成果及时面向全县进行培训和推广。如由试点园教师面向全县进行贯彻《纲要》的参与式培训,进行有关科学活动、互动墙饰等方面的专家报告的培训讲解,进行科学制作、泥塑活动、主题画、娃娃家游戏活动等阶段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展示等。此外,在市县组织乡镇游戏活动、教研活动达标和中心园达标等活动时,都要对乡镇教学教研活动予以重点指导。
3 .以乡镇中心园为突破口,面向全镇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在建立全县教研培训网络和发挥试点园示范培训作用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三条措施,以中心园为突破口,大面积推进广大农村幼儿园班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是由各乡镇幼教管理者指导乡镇中心园把在试点园观摩培训的内容在园内广泛实践,不断向乡镇内各类园开放推广;
二是县幼教管理人员每年深入到每个乡镇中心园参加一次教研活动,中心园教师组织活动,乡镇内全体教师共同交流、分析、研讨;
三是每学期都在乡镇中心园开展不同内容的评选、展示等活动,评委由县教研员、试点园组成,看完活动听取教师反思后,对活动进行现场点评、答疑和指导,对评出的优秀活动都向乡镇全体教师进行一次展示。
通过试点园、乡镇中心园、乡镇内各类园班不同层次的观摩、培训、指导、评比,在螺旋式不断上升的循环往复过程,促进了全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