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福建学前教育网

 找回密码
 联系站长
查看: 37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田实验幼儿园 特色古建筑 土堡 课例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9
学前币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18:4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册福建学前教育网会员,分享更多优质资源,让你轻松玩转幼教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联系站长

x
关键词:福建 三明 大田实验幼儿园 特色古建筑 土堡 课例
【摘要】土堡是大田特色的古建筑。在幼儿认识土堡的基础上,开展了本次的绘画活动——画土堡。本次活动的对象是大班段的幼儿,目标是结合已有经验大胆地运用线条、简单重叠方法表现家乡的土堡。
班级:大班
执教者:课题组成员——杜丽娟
活动设计:《利用本土民俗文化资源建构原本课程初探》课题组
活动内容:家乡特色古建筑——画土堡
活动目标:结合已有经验大胆地运用线条、简单重叠方法表现家乡的土堡。
活动准备:土堡幻灯片、范例3张、黑色记号笔、黄色卡纸、KT板、平面小房子若干、黑板、吸铁石。
活动过程:
一、  结合土堡幻灯片,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土堡的外型结构。
(一)   提问:
1.     小朋友,你们见过这些房子吗?这些房子叫什么?
2.     这些土堡从整体外型上看有什么不一样?
3.     土堡的屋顶上有什么?是怎样排列的?土堡的墙壁上有什么机关?
(在第一课时里,幼儿对土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环节教师借助幻灯片,调动幼儿的感官,唤起幼儿对土堡的回忆。在提问过程中,采取由易到难、由整体到细节的逐一深入的方式,层层递进。幼儿能积极地参与,表现踊跃,课堂气氛融洽。)
(二)小结:土堡有的是琵琶形状的,有的是长方形和半圆形组成的。土堡的墙壁上有瞭望窗、射击孔,门。它的屋顶上有瓦片,有的屋顶是重叠在一起的。
(三)借助平面房屋图,教师进行演示,让幼儿理解“重叠”的含义。
( “重叠”是本环节的重难点。为了能让幼儿直观理解并用绘画形式表现“重叠”,教师利用三座大小相同、墙体颜色相似的房子,以“小房子变队形”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重叠”现象。在图片演示中,幼儿兴趣很浓,参与也很积极。如果教师的教具再大些并能结合电教化手段,效果会更好,运用的时间也不会太长。)
二、  教师讲解示范。
(一)   出示范例,引导幼儿分析画面。
(二)   教师讲解示范作画方法:
1.     按先后顺序作画。
2.     先整体后细节作画。
3.     重点示范讲解土堡中重叠部分的画法。
(这一环节以教师为主,在示范过程中,由于幼儿第一次接触线条画,且绘画材料、工具也与以前大不相同,幼儿都显得很激动,不时地发出赞叹声。教师在示范时不时地进行语言提示,让幼儿更加明白“重叠”的表现技巧。)
三、  提出绘画要求:
(一)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图进行绘画。
(二)   大胆作画,保持画面整洁。
四、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本环节活动由于教师有了明确的绘画要求,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与能力选择内容进行绘画。芳联堡、安良堡、琵琶堡,这三幅范图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发展空间,幼儿的自主性在这一时刻得到很好的体现。)
五、  展示幼儿作品,欣赏评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打破以往的评价模式。通过展示平台让幼儿在观赏作品的同时先互相评价同伴作品,使幼幼互动交流得到很好的体现。此时,教师作为作为旁观者注重看与听。最后又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评价,幼儿的情绪再次高涨起来。)
活动反思:
土堡是大田特色的古建筑。在幼儿认识土堡的基础上,开展了本次的绘画活动——画土堡。本次活动的对象是大班段的幼儿,目标是结合已有经验大胆地运用线条、简单重叠方法表现家乡的土堡。下面就本次活动反思如下:
一、问题的设计能从实际出发,为目标服务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的思维如一泓平静的湖水,通过课堂的提问就好像往湖水中投入一粒石子,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保持整个课堂处于“动”的状态,课堂提问设计的好坏,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大班幼儿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仍处于主导地位。本次教学活动,借助幻灯片,调动幼儿的感官,唤起幼儿对土堡的回忆。课堂提问的设计采取的是由易到难、由整体到细节的逐一深入的方式,符合幼儿的思维兴趣。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表现踊跃。有的幼儿观察的很细致,能说出墙体上的裂痕、苔藓;有的幼儿说墙体是由石头和泥土砌成的,石头有大有小;有的幼儿对安良堡的屋顶很感兴趣,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了“重叠”的含义,屋顶像楼梯一层一层的。教师的多层次的提问方式,打开了幼儿的“话匣子”,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二、学具的使用能为教学服务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幼儿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幼儿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在教学中,理解“重叠”这个概念,教师通过三座大小相同、墙体颜色相似的房子,及“小房子变队形”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通过教师的演示直观地理解“重叠”这个含义。大部分的幼儿都能理解“重叠”这个概念。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不足:教师在将三座房子拿在手上演示完全重叠的时候,由于部分幼儿坐的角度不一样(幼儿的座位是弧形),看到的不是完全重叠,而发生疑问。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变得手足无措。在这个环节如果操作学具“房子”制作的更大些,并且放在黑板上操作,并将幼儿的座位安排调整成为三横排。幼儿会更加清晰地看到教师的演示,避免幼儿的疑问。作为一名新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机智。
三、注重个体差异,为幼儿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发挥着引导者的作用。本次绘画活动教师提供了“芳联堡”、“安良堡”和“琵琶堡”难易不同的三幅范例,给幼儿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与各自绘画的平台,体现了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在作画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幼儿选择的是中等难度的“芳联堡”,较少的幼儿选择了“安良堡”和“琵琶堡”个别幼儿难以选择时,教师能根据其能力及时给予引导,使他们愉快接受教师的建议,但在指导中教师对能力较弱的幼儿过于关注。因此没能及时发现好的作品,使能力强的个别幼儿有些失落。对此,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环节需要加强的是要善于观察抓住时机,对能力强的幼儿给予肯定,并以此契机激发中等水平的幼儿大胆尝试,以提高绘画技巧。
此外,教师将所有孩子的作品布置在展示板上,使作品一目了然。幼儿自由的结伴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幼儿自由交流并相互评价着同伴的作品。有的说我喜欢这张画,因为他画的很饱满;有的说我觉得这张画里一层层的屋顶再分开一点会更好看等等。此时的教师融入其中静静地听着、欣赏着。在这一环节的评价中,教师将评价权交给幼儿来完成。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氛围里,既欣赏了别人的作品,又获得了知识,评价效果不错。
第一环节结合土堡幻灯片,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土堡的外形结构。此环节的提问设置逐层的深入,引导幼儿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并思考问题。幼儿基本上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当幼儿回答问题“三座土堡从整体的外形上看有什么不一样”时,幼儿很容易的归纳出琵琶堡像琵琶、像水滴的形状,前头比较窄,后边比较大。在幼儿绘画方面,发现幼儿在环绕方面存在困难。所以在次环节中,教师的策略应进行调整:当说到琵琶堡的形状时,可在黑板上进行简单的绘画,让幼儿进行初步的感知。幼儿较难归纳出安良堡、芳联堡的外形特征。我采取的方法是徒手画,也就是让幼儿跟着老师所指的图画路线,进行凭空的绘画,来感受这两座土堡的形状,是由长方形和半圆形组成的。本环节存在的问题是,所花的时间过长。由于幼儿在上一节课已经认识了土堡,所以,提问的环节课简单的帮助幼儿回顾一下。
借助平面房屋图,帮助幼儿理解“重叠”的含义。教师通过在黑板上操作三座小房子不同的排队方式,让幼儿感知房子在不同方位,重叠的表现。形象的感知了,排在后面的房子,会被前面的房子遮挡的现象,只能看到一部分或者完全看不到。在演示完全重叠的环节,由于部分幼儿坐的角度不同,可以看到一点点的墙面,教师为了让他明白完全重叠的含义而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这里,教师欠缺的是课堂组织的机智性。
幼儿绘画过程,能看出教师示范的是否得当准确。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明白,重叠的关系,也知道画后边的房子,被挡掉的是不能画出来的。可是,幼儿画出来后,却发现自己把遮挡的部分也画出来了。此时,我在反思,我示范时的步骤问题。我示范的过程是,先画房子,在画墙面。可是从孩子绘画的步骤,是先画墙面的基底线,也就是和前面房子的连接线然后再继续往上画。教师在示范过程的语言表述上,存在不够准确的问题,在今后活动中,有待改进。因为本次活动是通过线条表现实物土堡,所以某个部分该画什么就应该是什么,比如说屋顶画上一片一片的瓦片。而不能说是用曲线来装饰下屋顶等等。
最后,教师应该及时的发现幼儿好的作品,并及时地进行展示。从而,可以带动其他幼儿绘画的积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联系站长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