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福建学前教育网

 找回密码
 联系站长
查看: 7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纠正孩子的暴力倾向

[复制链接]

483

主题

534

帖子

8491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8491
学前币
4217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6 18:0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册福建学前教育网会员,分享更多优质资源,让你轻松玩转幼教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联系站长

x
本帖最后由 江皋鸾鸟 于 2014-9-6 18:07 编辑

  2014年6月28日,河北张家口市蔚县柏树村的8岁男孩晓辉,被闲来无事的几个孩子,强行叫到3公里外的永宁寨村,最终被11人围殴致昏迷,经抢救无效身亡。而涉事的11个孩子,均不满14周岁。

一、孩子暴力倾向的表现及危害

  有妈妈说,我的男孩才两岁多,喜欢出人不意地攻击人或者口中念着“打仗”,跟你打个没完,或是从背后挠你一下或骂人。
还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郊游时,小朋友有的捉小虫、采野菜,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本是最童真的快乐,但一个小孩子的举动却让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他随时随地拎根木棍当“武器”;闹着玩总爱掐对方脖子;让同伴捉来蚂蚁,他把蚂蚁头揪下一个个装进塑料瓶里……别的孩子吓得都退避三舍,他却以此炫耀。
  
  生活中大多数孩子都捉过蚂蚁、蜻蜓,这种现象很普遍,因为孩子内心本能地具有攻击性,但受到社会现实等约束不会真正去做。
  
  有研究表明,我国有暴力倾向的儿童年龄正呈现低龄化特征,一些孩子三四岁时就表现出了暴力倾向。有调查表明,类似的儿童暴力行为已不是个别现象。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现在的儿童普遍呈现了早熟的趋势,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年龄也呈现出了低龄化的特征。据相关部门抽查,目前我国三成以上的城市儿童有暴力倾向。
  
  专家提醒,孩子有暴力倾向,不仅会影响日后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延续到青年期后,还可能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等,阻碍其一生的发展。专家认为,两岁的孩子说“暴力倾向”有些过于严重,可认定是有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的对象有很多种,有的是小朋友、有的是父母;方式也是多样的,有打人、 骂人 、揪人头发、咬人等等。

二、孩子怎么会有暴力倾向

  “人之初,性本善”,那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有攻击行为?造成孩子有暴力倾向的原因有那些?
(一)模仿是孩子暴力倾向的主要原因
  专家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孩子天生就是暴虐的,模仿是导致他们暴力倾向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有妈妈说,我儿子2岁4个月,小小年纪却喜欢看电视节目中的暴力镜头,有时候在选择看那个节目时,看到有暴力镜头的,他就不让换台。我担心他看拳击、练武术的节目会模仿形成攻击性行为。受到电视、网络等夸张的暴力画面和描写的负面影响,由于孩子受到心理发育限制,不能很好地认知,容易模仿学习。国家儿童教育协会曾通过了《关于传媒暴力在孩子生活中所产生影响的立场声明》,该声明指出:学龄前儿童特别容易受到传媒的影响,这是由于他们不能够区分现实与幻想,而且孩子们对于人们行为的动机与道德上的冲突还不能充分的理解。比如,电视上的人能够很快恢复身体上因暴力袭击造成的伤害,这样的场面会使孩子认为,暴力造成的伤害没有什么大不了,是可以忍受的。

(二)家长对孩子的打骂体罚和过分溺爱造成他的任性
  父母常打骂孩子可影响孩子心理。
  加拿大就体罚对孩子将来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做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体罚易导致儿童暴力倾向。而且,被父母或老师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
专家表示,一方面,孩子会复制、模仿家庭处理问题的方式,从家长身上习得“暴力”。此外,如果家长对孩子非打即骂施加的压力过多,而孩子又无力去反抗,只能默默承受,如果没有宣泄的途径,时间长了,就会以不恰当或极端的方式爆发。重庆一名10岁女孩在电梯内虐打小男婴的事件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女孩父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自己和妻子平常也打骂女儿,伤害男婴只是女儿表达感情的方式。

  (三)父母打闹家庭不和易造成孩子有暴力倾向
  有妈妈说,我的小孩经常把家里鱼缸里的金鱼捞出来抠掉它们的眼睛,再用脚踩死,之后哈哈大笑。此外,她还特别喜欢“虐待”动物玩具,经常拧掉它们的鼻子、耳朵。我认为孩子是受她爸爸的影响。她爸爸脾气暴躁,讲话粗鲁,喜欢喝酒,经常摔东西,我们夫妻俩经常发生矛盾和口角。
  值得父母注意的是,家庭氛围冷漠、压抑等消极影响,及孩子和父母不能有效的交流沟通,可能导致孩子内心的焦虑、压抑无处释放,这类孩子在家表现得很乖巧,但在外却以暴力或另类方式宣泄扭曲心理。
  父母吵嘴打架易误导孩子倾向暴力。夫妻在一起生活,勺子碰锅是常事,如果经常用争吵的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不同意见,甚至拳脚相向大打出手,就容易误导孩子产生“吵嘴打架也可以解决问题”的错误认知,使孩子模仿父母用拳头解决与小朋友玩耍时发生的纠纷,助长孩子的暴力倾向。因此,夫妻因家庭琐事发生分歧时,应该心平气和的沟通协商解决,决不能在孩子面前大声争吵或大打出手。

(四)家长教育理念不一致导致孩子暴力倾向
  家长教育理念不一致,这种冲突造成孩子内心混乱,转而攻击小动物或小朋友以发泄不平。有的家长对孩子说:“如果别的小朋友欺负你,你就揍他,打伤了他,爸爸来帮你负责。”“他打你一下,你打他两下……”这种“不吃亏”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的父母之中决非少数。孩子有这种行为,家长千万不要用“打回去”、“骂回去”来纠正,否则他会认为,父母教我这样做就是可以这样做的。
  还有专家指出,孩子无视和挑战规则是对团体的不适应,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与他人互动;与成人相比,孩子的行为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孩子自我保护心理和疑心病太重,小孩子的事在成人眼里本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在他们自己眼里也只是一时觉得天大,所有导致攻击行为。

三、孩子暴力倾向的纠正方法
  
  哪家的小孩天生就是圣人,不调皮、不打闹、不惹是生非?家长和老师就要遏制孩子的暴力倾向,就需唤醒孩子们对人格的尊重、对生命的珍爱、对法治的敬畏。要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每个同伴的人格尊严,学习、生活的权利都是平等且受法律保护的,倚强凌弱、以富欺贫都是漠视尊严、挑战法律的不义之举,应受到惩戒;懂得生命是宝贵的,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都应悉心呵护,不可有丝毫损伤与加害;认识到法律是不容逾越的社会底线,以身试法是要承担责任和付出代价的。

  对孩子的暴力倾向和攻击性行为,可以尝试以下纠正方法:

(一)父母要做到身教胜于言教
  “身教胜于言教”,父母心理健康状态、家庭教育理念的整合很容易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父母一定要加强与孩子细微情感的交流沟通,以重视孩子的感受来引导他重视别人的感受。要告诉孩子无论大人还是小朋友,发生不愉快是正常现象,应该礼貌对待,不要过分计较,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不但会激化矛盾,且伤害的不光是对方,往往也会使自己落个鼻青脸肿的结果。
  两岁儿童正处在第一个反抗期,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什么都想自己做主,这并没有什么“错误”,家长要认识这一点,善于引导,而不要和他对着干。小孩的一些奇异行为与其家庭问题、父母的不良习惯直接相关,经过分析问题,沟通教育方式和方法,希望通过家长和医生的共同努力,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

(二)不要让孩子再看有激烈场面的电视节目 
 
  让父母来管理学龄前孩子的看电视时间是个好办法,如家长平时应尽量防止孩子接触暴力电子游戏和影视剧。如果孩子表现出对战争游戏和武器的狂热,对他们所看的电视进行控制是有效的方法。控制学前儿童看电视要比控制学龄期孩子要容易一些,因此父母该从现在就开始建立一个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模式。

  给孩子解释她所看到的节目,帮助孩子解释电视中的现象,让孩子了解节目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对电视节目作简单的评论,但不要带有暗示,让孩子自己通过联想,对自己因为这些戏剧性的情节和武器着迷而感到内疚。
  孩子学龄前老师和其父母联合起来控制孩子对暴力节目的收看时间,以及不让此类暴力玩具在幼儿园和家里出现。尝试为孩子安排能够代替看电视的玩玩具时间,或者帮孩子找些健康的、非暴力的录像,鼓励他们将其作为看暴力电视节目的替代品。
  孩子爱着暴力镜头主要是大人造成的。至于电视上不该出现的镜头,出现了,应该马上换掉,不能等他看见,更不应该让他不换台。当然,小孩子根本不应该看大人看的电视节目。 我们不希望孩子在小小年纪就接触暴力,这对他形成爱心、关心他人、帮助朋友的良好品德形成有很大害处。此外,也不让孩子看到打狗骂鸡,杀猪宰羊等血腥的场面。

(三)用优秀的动画片作为孩子的精神食粮

  孩子爱看暴力镜头是找惊险,能不能让他在动画片里找惊险呢?优秀的动画片中许多镜头也是很惊险的,比如:大狗要追小白兔,眼看要追到了,忽然来了一只熊,把小白兔救走;一只鸡妈妈带了四个小宝宝在河边玩,一个宝宝掉下了河,鸡妈妈急得大声叫救命,鸭妈妈听见了,起来把鸡宝宝推上岸等。这些镜头也惊险,但由于故事情节有动物来帮忙,这就有教育意义了。只让孩子看看动画片和儿童片?一开始他可能不愿意,会哭闹,家长一定要坚定,不让他看的电视节目,同时打开播放动画片的频道,一边讲动画片的故事,多放几次,他也会感兴趣的。
  如有可能,短时间内大家都不看电视,就说电视坏了,要修理。空闲时间玩玩拼图、讲讲故事、搭搭积木,从其他渠道找乐趣。等孩子对其他活动感兴趣以后,再来看电视,但只让他看动画片和儿童片。由于有了许多活动的经验,他也未必非看有暴力镜头的片子了。 亡羊补牢,也是有用的,要坚定,他如哭闹,就设法转移注意,玩点别的,但不能妥协,否则愈陷愈深,改起来更难。

(四)父母要与孩子多交流灌输正能量
  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与孩子近距离接触,细心观察,参与孩子的喂养、游戏、教育以及孩子的社会交往,以便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从而加以矫正。在平时应好像无意地和孩子一起看看有关儿童有同情心、儿童友好相处、儿童爱父母的图画书,这对形成他们的良好行为很有好处。孩子的语言如果发展得不错的话,可以让他把心理想要做的事、想要什么东西、不喜欢什么人等说出来,家长可以帮他解决,不必使用挠人、骂人的方法。要把挠伤、挠疼的地方(胳膊、背部等)给他看,激发他的同情心,改正自己的毛病。

  儿童的心理发育存在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尤其是4至7岁的孩子,其可塑性最强。专家提醒,面对孩子偶尔出现的“暴力”行为,家长应第一时间给予积极正向的反馈,使其了解到“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好的行为。同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正确地引导和控制情绪,孩子犯错时可恰当对其进行中肯的批评、适度的“冷淡处理”,和孩子多沟通等。

  专家还特别提醒,有研究发现,孩子从出生就有记忆,让孩子看到或接触到的事情都会储存到孩子的记忆里,影响孩子的一辈子,因此父母需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形象,注意言行举止,加强自身修养,和平理性地处理夫妻之间的问题,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理性对待孩子的一些行为。如果孩子存在身体特质等特殊原因,如一些精神障碍、品行障碍等可导致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


福建学前教育网上面的好东西真不少,像是宝藏,我在慢慢地挖掘。开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联系站长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