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福建学前教育网

 找回密码
 联系站长
查看: 16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保育保健] 论中医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保教目标

[复制链接]

1894

主题

1896

帖子

57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798
学前币
3902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1 00:5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册福建学前教育网会员,分享更多优质资源,让你轻松玩转幼教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联系站长

x
       摘要:幼儿园保教目标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南,幼儿园保教目标的质量决定了保教工作的质量,因此保教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发展。中医文化以宇宙和生命的内在统一性为出发点是一种有机的自然主义文化,其主要思想与我国教育的价值观有很多相通之处。分别从中医文化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医文化的医疗观几个不同角度去审视我国幼儿园保教目标体系,势必给我国保教目标体系内容的制定与对幼儿园保教目标的制定者素质的要求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关键词:中医文化 幼儿园保教目标 学前教育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学前教育越来越备受社会的关注。良好的学前教育的目标体系的建构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在198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提出幼儿园的保教目标,到今天短短的30年间,我国的幼儿园保教目标体系分别在1989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2001年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做了三次修改,可见我国的幼儿园保教目标体系一直处在不断地修正完善当中。实践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指导。中医文化是我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从我国中医文化视角去审视我国幼儿园保教目标体系,势必对我国幼儿园保教目标体系的修正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对我幼儿园保教目标体系的完善起到推动作用。



  一、中医文化的特征及其内容

  (一)中医文化的内容

  1.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

  “医乃仁术”,而非纯粹的技艺,中医强调关注人、爱护人、把仁义、道德作为医者的准则和追求。[3]很多医者都把“仁”当做是中医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在他的《管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但是自古以来“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医文化中都有所体现。《黄帝内经》提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 莫贵于人”;孙思邈《千金要方》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干金”。[2]东汉名医张仲景名医张仲景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治 的基础,同时也强调医生必须具备济世救人的仁慈之心。他认为医学是一门“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的学问,医生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他本人身体力行,以人为本,受到后世的称颂。在中国医学史上,像扁鹊、张仲景一样因以人为本,医德高尚值得颂扬的医生不胜枚举。

  (2)“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

  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如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医生扁鹊,精通内、外、妇、儿各科, 并周游各国为人治病。一次他治愈了虢太子的尸厥症,有人称赞他能起死回生,而他却说:“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这些都反映出了中医文化中“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

  (3)“悬壶济世”的社会责任感

  悬壶济世是古代颂誉医者救人于病痛。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世人称之,便有悬壶济世之说。自宋以来,秉承儒家思想的传统,“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更是成为旷世风流。可见,中医文化里面有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这也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医文化的医疗观

  (1)“治未病”的保健观

  “治未病”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揭示了中医药文化中的已病则治,不如预防而无病的观念。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2)“已病防变”的治疗观

  “已病防变”是我国中医文化中的传统治疗观,《素问·刺热篇》中指出:“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这里的“未发”指的是在病的早期,病情还比较轻,只有一些些微的症状的时候,应及时发现,早期诊治。

  (3)“辨证论治”的诊疗法

  “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辩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传统中医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首先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收集病人反映出来的客观信息,然后根据八纲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一总纲领,对脏腑、气血以及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以寻找病证的根源和病变的本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辨证”法。



         二、中医文化对制定幼儿教育目标的启示  

  (一)以“仁”为核心的保教目标伦理道德

  1.“以人为本”的保教目标

  第一要尊重每一个幼儿“人”,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每一幼儿都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每个幼儿都应该得到作为一个的“人”的尊重。反映在保教目标就要求国家工作人员在制定保教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幼儿“人”的主体性,保教目标对幼儿主体性的尊重表现在“内”与“外”两个方面,“内”即目标的内在内容和精神,“外”即目标的表现形式。不仅在保教内容上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而且在目标的表达上也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我国1996年6月1日国家教委颁发的保教目标体系是我国幼儿园保教目标中相对完善的,其在内容上虽然没有明确的做出对幼儿主体性的尊重的规定,但是新目标提出要培养幼儿“自信”的品质,并在《规程》后文中进一步的强调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这表明我国已经开始尊重幼儿的“人”。而在目标的表达上,该《规程》中有六处用了“培养”一词。“培养”即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的教育训练。在这“培养”过程中必然会加入社会、家庭、教师的社会性目的,这些目的不一定每一个都幼儿期待和愿意接收的,而更多的时候幼儿是处于“被接受”和“被教育”状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制定教育目标时更多的从幼儿的目的出发去思考问题。这样的教育目标才是被幼儿接收的目标,是幼儿得到尊重的目标,才能更好的指导幼儿的“培养”。

  第二要尊重每个幼儿的“自然性”。英国教育家丁·亚丹士认为“自然”一词有三种含义:①指人们的个别天性,其意义就是要使教育发展人的个别天性;②与“艺术的”对立的“自然的”和“人为的”对立的“自然的”,其意义在于要教育脱离一切人的影响而任其自然发展;③指大自然界,意义就是要使教育顺从于大自然的法则。尊重幼儿的“自然性”就是要尊重幼儿在幼儿时期特有的天性,教育发展幼儿的个别天性,教育要顺从幼儿的自然生长规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制定幼儿园保教目标的时要尊重幼儿的天性和幼儿的自然生长规律,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制定出相应的保教目标。在1996年的《规程》中,新目标明确规定要培养幼儿“初步”的动手能力,这比原来的目标只是笼统的提出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更切合幼儿的“自然性”。从“初步”一词可以看出,保教目标制定者已经注意到了尊重幼儿的天性和自然生长规律。

  2.保教目标制定者“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

  第一幼儿园保教目标的制定者要“精”。“精”即要求幼儿园保教目标的制定者首先必须要精通幼儿教育,其次幼儿园保教目标的制定者还必须精通与幼儿教育相关的学科知识。只有精通了这些学科知识,其制定出的幼儿保教目标才能真正的适合幼儿的自然性的发展。第二幼儿园保教目标的制定者要“诚”。“诚”及要求幼儿园保教目标的制定者首先必须要热爱幼儿事业,其次幼儿园保教目标的制定者的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品质。

  3.保教目标制定者“悬壶济世”的社会责任感

  中医文化中“悬壶济世”的社会责任感要求幼儿园保教目标的制定者也必须有这样一种把幼儿保教事业“悬壶济世”的射虎责任感。国家的发展强大在于经济,经济的发展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教育的基础在于幼儿时候。所以幼儿保教质量的好与坏关系到国富民强。幼儿园保教目标的制定者要怀着这样一种富国民强的社会责任感去做好幼儿园保教目标的制定工作。

  (二)中医文化的医疗观之保教观

  1.“治未病”的保教观

  已病则治,不如预防而无病。幼儿园保教目标出现问题了再去解决不如在问题出现前或者在问题还非常轻微的时候去解决。幼儿园保教目标的制定者必须要对当前幼儿的保教情况相当熟悉,知道幼儿园保教目标的存在问题,或者幼儿园保教目标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制定幼儿园保教目标的时就要把这些问题考虑进去,让新制定的幼儿园保教目标能够防止或者终止幼儿园保教问题的良药。

  2.“已病防变”的保教观

  幼儿园保教目标的制定者要随时关注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情况,在保教工作出现问题之前,或者问题还非常轻微的时候对保教目标作出调整,防止幼儿园保教问题的出现。

  3.“辨证论治”的保教目标制定与修正法

  幼儿园保教目标的“辨证论治”。幼儿园保教目标制定的工作者,首先要学会“证”,也就是要会对幼儿园保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找出保教工作中问题存在和发展的本质。然后就是“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表现和特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问题的原因、性质、存在的环节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问题属于幼儿保教内容的那个方面以及问题存在的严重程度。最后就是“论治”,即就是解决问题,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解决问题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实践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指导。医生是人类身体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幼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奠基人,幼儿园保教目标的制定这就是我们这些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导师。所以幼儿园保教目标的制定者必须站在一个人类“灵魂医圣”的高度,借鉴一些中医的先进文化理念来制定幼儿园保教目标体系,这势必对我国幼儿园保教目标体系的修正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对我幼儿园保教目标体系的科学、完善的提出起到推动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联系站长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