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福建学前教育网

 找回密码
 联系站长
查看: 15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园本教研] 梁雅珠:教研员提高素质的四项"勤能补拙"

[复制链接]

1894

主题

1896

帖子

57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798
学前币
3902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2 23:3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册福建学前教育网会员,分享更多优质资源,让你轻松玩转幼教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联系站长

x

       勤能补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有益的品质。虽然教研员大部分都是优秀老师,但是教研员也不是一部百科全书。教研员功夫的修炼,有赖于勤奋的钻研。我想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诠释一下勤能补拙对教研员的意义。   

        在我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一位老教师给我的指点让我受益终生。我这32年的工作,常常像放电影一样在自己的脑海中回顾,而“勤能补拙”就是我最深的感触。

        详尽的工作日志   

       1978年12月18号是我上班第一天,那天漫天大雪。到单位时主任开会去了,是刘佳敏老师(已故,她是我的人生导师之一)接待了我。她微笑着和我聊天,告诉我教研员这个岗位的责任。本来,学校分配给我的工作是打字员,但阴差阳错,打字机老送不到,所以我就做了教研员。这也是我这一生当中遇到的很多机遇之——。   

        那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教育部门有好多废试卷纸,一面印着试卷,一面是白纸。刘老师给我演示了一下,教我把这样的纸拆开订成一个小本,然后打上六个格,那时候是六天工作日。每一格,都记录着当天我做的工作。比如,上午听了××老师的计算课,下午去×园观摩了常识课……每一天,我都给自己的教研行动留下了痕迹。    我之所以认为自己特别受益于此,还是在我1994年评中高职称的时候。当时我统计了一下,从1 978年到1 994年这16年当中,我听了各种各样学科的课有多少节,其中特级教师多少节,我听了多少报告……一应俱全。这个记录本等于把我16年的经历全都统计出来了。记录本中还记着我哪天发表了文章,文章的标题是什么。总之,是一个非常详细的备忘录。我的师傅教给了我这样一个对人生有很大帮助的好方法。后来有了效率手册,上面附着年历,我还是继续记录。到现在,可以说32年里除了周末不用记录以外,每一天做的事我都有记载。这就是勤能补拙。  

        教研记录和梳理  

        教研员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听无数老师的课,可以参观很多的幼儿园。教研员的一个基本功,就是要把教研历程记载下来。我们都有听课记录,在记录本上,一边是记录,一边是自己的评价和指导,最后是教研员的反思笔记。第二种勤能补拙的方法,就是需要记录教研历程的每个经历,在固定的时间进行总结整理、梳理提升。   

        每一个教研现场,每一个教学过程,都应该在教研员的记录中留下印迹。这也是我说的磨砺。对每一个老师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小技巧、小策略、小故事,记录进而整理,最后就可以变为教研员的素材。教研员应该利用这些机会建立自己的“智慧库”,也就是把方法、技巧这类东西集中起来加以整理,到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应用得得心应手了。   

        这些素材如果只停留在记录本上,那么它们永远只是素材,怎样把这些素材整理成智慧库里可以随时使用的东西,这需要有一个过程。我自己在工作中的方法是,一个月进行一次教研现场记录的梳理。这些经验是工作前10年导师教给我的,我学到的不光是一些教研工作怎么进行的简单经验,而且是一种进行有效工作的方法。而我自己的勤能补拙,就是每一个月都会把我的收获进行梳理,并进行提升,把看到的老师的闪光点、智慧收集起来。正因为如此,我在工作中很快就能承担一个学科的教材编写工作了。  

       积极思考与计划  

        我的恩师刘佳敏老师相当有大将风度,每次领导布置完工作以后,她总是先整理思路,这一点我受益匪浅。无论教研工作多么千头万绪,她从来都是处之泰然,总说“小梁,不着急”。第二天,她会让我拿出一个思路来。她带徒弟的方法是授之以渔,从来不直接提出她的想法,而是会先问一问我:  “小梁,你想好了吗?咱们这事应该分几步做?”她在做事之前总会认真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和她一起工作,我觉得非常轻松。久而久之,我也形成了这种先分析后动手的习惯,不做无用功。   

        这其中勤能补拙的“勤”表现在勤于思考。教研员的勤奋更多的是智力上勤奋,包括要会读书、会学习,必须学会把精力用在关键之处。现在我培养老师也用这种方法。当我们布置完需要完成的事以后,我会让他们先考虑-F,这件事他们自己打算怎么做,先想好预期的成果是什么,准备分几个步骤,这几个步骤分别怎样来实现。教研员处理问题一定要有方法,最好排时间表,在每一个环节都留出空当,也就是留余地。这样,总体的工作过程会是有序的。   

        什么是管理?其实,管理不在于发号施令和规定制度,真正的管理是管理者能做到心中有数。管理者最重要的素质是要对所有的工作了然于胸,指挥若定。学会把工作分解,学会把大的目标分解成小的阶段性的任务,并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前进。    面对复杂的教育现象,或者面对教育原则,我也常常进行分解。一般来说,我通过故事人手,或者通过一个场景人手,然后去对应理念。我讲课也是这样,在备课的时候想着我的教育对象,想着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然后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把这个大问题进行分解。当我把分解后的每一个小问题都讲清楚了,大的问题就不需要我再去讲概念了。

       善于学习和反思  

        这应该成为一种职业习惯。温故知新,是非常有意义的。当做完一件事以后,我们一定要有所反思。教研员的反思不同于教师的反思,老师的工作是面对孩子,她们的反思是针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常常是阶段性的反思;而教研员的反思是随时随地的,一触即发,应该成为一种职业素养。   

        另外,反思应该适当地跳出教育的场景。我们如果长期只关注幼教,有时看问题可能就会受到局限。作为教研员,我倡导大家读一些教育哲学的书,读一些教育之外的书,读一些与社会各个行业相关的书,甚至用一种另类的思维去审视自己。教研员一定要跳出专业圈去反思,才能够给老师以更高的指导。教研员只有比老师站得高,才能比老师看得远。这种反思需要我们在某些时候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包括思维的视角、思维的广度。   

        教研员有时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机会进行系统学习,那就必须要时刻进行“应急性学习”,需要活学活用,因为教研员要面对的问题太多,如果都慢慢地系统学习是来不及的。这样的学习更是“勤”的标志,勤能补拙,虽然表面上看是一种被动的学习,但是带着问题去学,效果往往更显著。   

        这个时代在督促着我们,因为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学习永远是教研员永恒的主题,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促进专业化的成长和发展。但怎么巧妙地、高效率地学习,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技巧。我不放弃每一次报告,不放弃每一次在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的实践机会,就是因为在这每一次的报告、活动中,我都会有所收获。   

        教研是一种开放性的吸收、梳理、筛选的过程,还需要与老师进行互动。教研员应该是一个多棱镜,每一个方面都能够有折射点,都能够吸取光,都能变为一种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联系站长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