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福建学前教育网

 找回密码
 联系站长
查看: 8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理经验] 开放性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复制链接]

1894

主题

1896

帖子

579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798
学前币
3902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4:5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册福建学前教育网会员,分享更多优质资源,让你轻松玩转幼教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联系站长

x
本帖最后由 Greedlinn 于 2012-11-8 14:59 编辑

开放性是开放性管理的根本特点, 它的理论依据是“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发展通过行为的内部机制而产生,其中“不平衡”作为积极因素发挥作用。开放性管理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呈动态,管理者不断总结经验并根据新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修正。这种管理方式通过开放,造成发展过程的非平衡状态,从而带来发展的新动力。


       我园的的开放性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形成一种新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它更多地表现为个体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相互影响。

●管理者不断引进相异和相反的观点,通过开放、互动、多元的对话,形成发展过程的非平衡状态,打破已有的稳定状态,使其永远处于转化和发展过程之中。


●教师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一种自我构建的过程。管理者引导教师对自己已经形成的经验进行批判反思,找出阻碍自己发展的因素及突破阻碍的对策,逐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树立良好的自我认识。


●管理者要给教师最大的自由、自主的空间,使每个教师都能独立自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研究教师的差异入手,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和创造力,使他们能按照适合自己的途径和方式来解决教育实践和自身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以下是我园开放性管理的一些实例。

       你没有给我机会

记得四年前,我找一位教师谈话,指出她当前的发展状态没有达到我们对她的预期目标。我和她共同分析原因,她流着泪说:“是因为你们没有给我机会,每次开课都轮不到我。”听了她的话,我开始反思我园开课任务的排是否存在问题。为了保证开课效果,幼儿园确实大多指派骨干教师承担各项开课任务,一般教师很少有开课的机会,这样无形中剥夺了一部分教师的成长机会。久而久之,一部分骨干教师形成了“无需我主动争取,机会依然会给我”的想法,另一部分教师则产生“即使我争取,机会也不会给我”的想法,没有了激情。为了打破这种状态,我们进行了改革,采取由教师自己申报开课任务的办法。每学期初将所有观摩活动安排及申报截止时间公布于众,全体教师都有选择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以及自己在某一段时间内学习、工作任务的松紧状况,申报适合自己开课的内容和时间。如,一位有音乐教学特长的教师4月份要参加自学考试,5月中旬要参加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于是她选择了3月和6月的音乐类开课任务。如果申报开课的教师较多,我们就采取“好中选优”的办法。选谁不是由园长定,而是由学科教研组的所有成员来评定。这样做不仅保证了开课质量,更重要的是给了每位教师一个公平的成长平台,教师可以主动地争取有利于促进自我成长的机会。


       看美术画册算不算学习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专业理论书籍或杂志,并在期末进行交流。当我在期末统计教师读书情况时,一位年轻教师拿了一摞自费购买的美术画册问我:“看美术画册算不算学习?为什么一定要读理论书籍才算学习?”听了她的话,我仍建议要获得专业发展应该读理论书籍,但她并不认同。她说:“我们是美术教研组成员,要研究美术教育,自己首先要有较高的美术修养。欣赏大量美术作品是提高美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也在理解感悟,也在思考选择哪些作品适合孩子欣赏……”听着听着,我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只有在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的前提下,才能上升到理性思考。只要带着问题读书,各类书籍都能引发思考,提高艺术素养,促进自身发展。从此,我们对教师的学习要求作了调整,允许教师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和策略:①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选择读什么类型的书。②从自己能读懂的书开始读,不要刻意读理论性强的书。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将学习与娱乐融为一体,如上网、看电视、看电影等。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增强从各类信息中抽取有价值内容的意识。④自己决定读多少本书。


       美术活动的规范怎么定

我园办园较早,各类教学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很规范,许多规章制度已装订成册,教师人手一份。原来以为教师都会按照规范行事,殊不知教师并没有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在园内美术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几位教师都存在美术材料和用具摆放不合适,提供给幼儿的抹布无法用等情况,直接影响了活动效果。参加观摩的教师纷纷讨论起来:“抹布太干,孩子手上的糨糊没办法擦掉。”“抹布太硬,幼儿因怕疼而不愿擦手,造成幼儿满手都是糨糊,无法完成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组织大家围绕美术活动的规范展开讨论。讨论分成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以年级组为单位讨论:要组织好一个美术活动需要哪些规范?第二环节是交流,每个年级组派一位代表发言,其他人可以补充。如中班组从教师操作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①范例摆放位置要合适,不能影响幼儿的活动空间。②操作前教具要按序摆放到位。③在黑板上摆放图片一般应从左到右。④有些较复杂的教具应事先操作过。⑤盖布收放要整齐。而大班组则重点从教师使用教具的角度提出建议:①教师的站位、范例的呈现应有助于教师的逐步“退位”。②要便于幼儿操作,材料的摆放应便于幼儿取用。③使用多媒体教具前要到实地按步骤调试、熟练掌握。第三环节是集体讨论,筛选、归纳、建立美术活动的规范。教师由被动执行规范变为自我建构,充分认识到了规范的必要性。由于这些规范来自教师的实践经验,所以比较容易转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我们的体会是一个幼儿园有多少规范和制度的文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管理策略上变园长定为教师定,引导教师变被动为主动,变自发为自觉。


       我们班的“家长园地”可否不搞

      长期以来,“家长园地”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家园沟通的主渠道,它已成为教师的常规工作内容。一天,一位教师跟我说:“我们班的‘家长园地’可否不搞?”我问:“为什么?”她说:“我班的孩子大多由保姆或爷爷奶奶接送,他们的父母工作忙,很希望教师能在网上和他们交流。我们班‘家长园地’几乎没人看,我认为没有必要再搞,可以取消。”我说:“这样吧,你做一个调查,是不是你班所有家长都喜欢网上交流,遇到不会上网的家长如何沟通。同时,我们将围绕这一问题对全园家长进行调查,然后我们再来交流,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随后,我们给每位家长发了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是:你知道你班上的“家长园地”在哪儿吗?你看过吗?你认为它对你有帮助吗?你有何建议?你认为最适合你的家园沟通方式是什么?

       调查结果显示,各班的情况有所不同。有的班家长确实喜欢网上沟通,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网上沟通快,具有互动性,优于静止的“家长园地”;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因为在外地工作或工作忙,没有时间接送孩子,不能来园和教师互通孩子的信息。有的班家长喜欢“家长园地”,希望教师每天将幼儿在园学习的儿歌等写在“家长园地”上,便于回家检查孩子的学习效果。而托班家长则希望教师经常召开家长会和开展亲子活动,以便了解园里的要求和孩子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还有的班家长喜欢采取电话联系的方式,认为电话具有即时性,能及时地沟通和解决问题。为此,我们跟教师商定,每个班可以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但核心是要达到家园沟通的目的。现在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仍靠“家长园地”,有的用电话沟通,有的在网上沟通,还有的班每周开展一次亲子活动或家长会。教师和家长、园长三方达成共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这种方式是教师擅长和喜欢的,同时能满足家长需要,真正实现沟通目的,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支持性环境的,就是最合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联系站长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